“民宿”作為鄉村休閒旅遊的一種新業態,近年在全省蓬勃興起。據省農林廳統計,到去年底,全省在冊的“民宿”專業村就有244個,其中省級專業村9個,經營戶4744戶,年接待遊客1381萬人次,綜合收益17.3億元。
“宜蘭民宿”已成為全省發展高效農業和致富農民的新興產業。
然而,近期的專題調查讓記者樂中有憂:樂的是全省“民宿”基本進入加速發展期,勢頭向好;憂的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存在盲目布點、粗放經營、管理失範等問題,影響“民宿”的健康持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盲目開發無規劃,低水準同質化經營。如蘇北許多依託旅遊景點或山水資源開發的“民宿”,佈局隨意,或山上、或路邊、或樓房、或排檔,零星散落,難成氣候;玩樂專案趨同,參與度低,或摘葡萄、或采草莓、或打撲克,再不就釣魚,很難吸引回頭客;一哄而起,生意清淡,閑多忙少,有的甚至靠“宰客”維繫。
生態環境污染壓力增大,甚至成為新的污染源。有的“民宿”集結地沒有統一的排汙設施,經營戶將生活污水、垃圾及煙塵不經處理就地排放丟棄,污染水源溝河和周邊環境;有的“民宿”在租賃的丘陵山體上大興土木,毀壞植被、砍林伐樹,進行掠奪式開發;有的環繞景點周邊的“民宿”,成為“煞風景”的農村污染源。
農村造園,城市化、賓館化傾向嚴重。蘇南個別農莊式的“民宿”逐漸脫離“農味”,依山傍水蓋大飯店、建大園林,靠美味佳餚和高檔設施吸引少數遊客,儼然城市星級賓館的“翻版”。有的“民宿”棄土從“洋”,捨棄原有農家特色的景觀、飲食、民居和體驗專案等,另起爐灶,模仿異地風情搞“人造專案”,失去了農家文化和鄉村野趣,也就喪失了對城裏人的吸引力,致使“門前冷落車馬稀”。
違規用地、違規建築。有的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土地建“民宿”;有的改變土地用途,以工業用地或住宅用地報批,實際用作商業經營;有的在“臨時用地”上修建永久建築,如建別墅式、古典園林式營業房,從事餐飲、住宿專案。
多頭管理,職責不清,也制約了“民宿”的有序發展。“民宿”牽涉農林、旅遊、環保、衛生、質檢等多個部門,誰來牽頭管理一直是道難題。部門之間只能“各自為戰”,很難形成合力,特別是“各吹各的號”,讓基層莫衷一是。
“民宿”如何規範管理?有關人士提出了以下思路。
高起點制定“宜蘭民宿”發展總體規劃,才能避免盲目開發和低水準重複建設。省農林、旅遊等部門充分肯定溧陽市“源頭規劃”的做法,即將“民宿”總體規劃與旅遊開發、土地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統籌佈局,將全市劃分成禁止、限制和鼓勵三個開發區域,以規劃引導專案開發。全市56個“民宿”專業村和1200個經營戶,基本做到先規劃、後報批、再開工。
生態優先,集約經營,適度開發,永續發展,應該成為“民宿”內在品質特徵。“民宿”的開發重在適度,不能突破當地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當前土地、環境緊約束的前提下,集約經營成為“民宿”的惟一選擇。因此,張定認為:蘇北“民宿”的出路在於整合規模,做大做強,提高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準,而這也是生態環保的現實需要。而蘇南“民宿”同樣需要在精准化上下功夫,尤其要保護好水源地和植被,做到規模開發和生態保護並舉。
以農為本,農遊合一,彰顯個性,“民宿”才會長盛不衰。“民宿”不管形態如何,一定不能失掉鄉村文化和農家生活體驗這個“魂”,失掉“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遊農家景、購農家品”的優勢。“民宿”一味貪大求洋,就背離了人們返樸歸真的精神追求。正如南京市農業旅遊辦公室主任儲健所言,“民宿”是否成功要看“四個度”,即農民參與度、市民體驗度、農業關聯度和產品品牌度,“四度”俱備,就會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的疊加效應,而“民宿”所營造的城鄉差異化越大,就越具有旅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