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農莊前,上千畝水果1公斤10元難賣,建農莊後,1公斤30元俏銷! ”溧陽大石山旅遊宜蘭民宿莊主陶鋒陶醉了。幾年前,他投入5000多萬元改造荒山開發農業,但山地就像個無底洞,只吃錢難生效。自從建起了旅遊農莊,旅遊農莊客流盈門。僅去年,他獲得農業與旅遊業總收入達2000萬元,兩個產業收入份額各占一半。面對投資回報,陶鋒感由心生:“這才是魚和熊掌兼得! ”
在溧陽1535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間,像陶鋒這樣依託農業基地建起的旅遊宜蘭民宿已達226家。日前舉行的溧陽第七屆天目湖旅遊節暨鄉村旅遊博覽會上,溧陽初步形成的這種新型鄉村旅遊產業集群引發關注,國家旅遊局有關專家點評:“溧陽這種鄉村旅遊模式,就是將農業與旅遊業有機融合,使兩個產業互為促進、提升。 ”
溧陽市副市長夏國浩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溧陽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形成茶、桑、果、竹、板栗、水產、家禽養殖等8大區域性農業生產基地。進入新世紀,該市圍繞結構調整,開發丘陵達58萬畝,形成園藝業、養殖業、農業生態產業三大產業集群。正是因為農業充當了改造山河的先驅,才夯實了溧陽發展大旅遊的根基。 2004年,面對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溧陽3位民營老闆濮愛玉、陶鋒、沈祖富響應“資本下鄉”號召,投鉅資流轉荒山,各自建起了規模化生態農業園,單槍匹馬駕馭著充滿風險的農業。在從各地取經中,他們獲得啟悟――不如依託農業建農莊,如此一來,農業成了旅遊資源,旅遊提供了特色服務,農產品就地暢銷,旅遊業就地生財……如今,“十思園農莊”莊主沈祖富不用擔心產能過剩了。原先,他投資5億元開發3萬畝生態農業園後,儘管成功培育出白茶、葡萄、梨果、花卉、苗木等珍稀名優農產品,但一度擔心規模過大,自從園主變莊主後,前來觀光、採摘的都市客絡繹不絕,產品還供不應求。
眼下,越來越多搶了農業開發先機的園主以“不欠東風”的優越感,稍加投資就贏得園主與莊主的雙重身份,而擁有資本企業主則看中尚處休眠狀態的青山綠水,農業開發與農莊建設雙管齊下。溧陽市委書記韓立明意味深長:這種鄉村旅遊業態,也促進了農民觀念的嬗變,從過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破壞型發展,變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保護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