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詢問有關英文翻譯和古文的問題。關於英文翻譯的問題,前些日子,看到網路有人說:漢語是將來的發展趨勢,並且列舉了英語的很多劣勢。對此,後學作為一個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並且從事了七年英文翻譯的“過來人”,要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因為人口的關係,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但是,不能否定的是,英語是覆蓋面積最廣的語種,而且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幾個英語國家,語言學習的輸出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有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的。前些日子,在歐盟首腦會議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因為某商會會長在會議上用英文發言,憤而離席。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了英文勿庸置疑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還在繼續擴大。英語的強勢擴張的背後,實際上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離開文化談論語言,這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英語國家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這麼盛行?這個原因要從這幾個國家的發展、殖民歷史、經濟影響力和文化的本質等諸多方面來探討,這裏就不贅述了。

某師兄說漢語發展的穩定,英語發展的速度太快,實際上,這恰恰說明了漢語的尷尬。用穩定來形容漢語的發展,這是不恰當的,相反,這充分說明了漢語的發展的“緩慢”。我不否認,英美兩國,每年都會編撰最新出現的詞的辭彙表及其用法,這正說明了英語的包容性和廣博性。英語中的一些詞來自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而漢語就不具備這樣的包容性。我們所所熟知的基因、克隆、咖啡、沙發...無一不是外來語,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土壤,本身沒有創造出這些東西。至於英語中的專業用詞,師兄說很多專家都不清楚,是的,這個情況確實存在。但是,就算我們知道“轉基因”這個片語,可是不瞭解它的含義,我們的知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像阿難尊者,一心求多聞,知道的佛經不可謂不多,最後卻險些落到了戒體將毀的下場。

語言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炫耀的。它本身就是一種工具,英語辭彙的不斷擴展,恰好證明了這種工具越來越鋒利。衡量全球科學家學術標準的《自然雜誌》,有幾篇來自我們國家呢?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產生過中國人呢?很多人說:我們科學發展了,我們文學進步了,我們不在乎這個獎項。錯了,這種口吻是典型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是的,中國的科學發展了,可是,我們距離國外還是差距很大,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開始向後工業時代轉型了,我們卻還在工業時代裏面苦苦掙扎。如果一個國家的科技,不能推動本國的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科技,到底有多大用處呢?同時,關於“中國文學”,真的很遺憾,雖然我做過一段時間的詩歌評論,點評過一些詩人,可是,我不得不說:我們的文學,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文學歸根結底,不僅僅是娛樂讀者,更是要指引大眾前進的方向。是的,或許有些師兄要反駁我:你賦予文學的責任太多了。的確,這樣的要求對文學來說太高了,因為文學從來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可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千古文章,哪個不是含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呢?中國人沒有拿到諾貝爾獎,實在的說,這真的是讓我們難堪的事實,因為我們有著地球上最多的人口,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一脈相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han6666 的頭像
    nathan6666

    整形拉皮討論專區

    nathan66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